《乡之魂》主要内容包括:印象里的村落、桃山文迹、钱坑行脚、沧溪的故里、玉浦琐记、龙船寨子、初进雨堂、乌犁漫话、踏着仙步探奇、钱岗小记、月湄初行、从岭丰村到井下楼等
这些年来,写了两三百篇以揭阳为描写对象的散文随笔,固然是因为我生于斯、长于斯,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也有意向群众宣传,以加深他们对于揭阳的认识;再者呢,就是提高它的知名度:江山也要文人扶,这话我虽不十分推崇,但也不否认它的客观性。
收录这个集子的是个人“揭阳题材”作品的一部分,包含古城、古村、古事、古物、古人五个方面,基本上反映了揭阳的历史人文风貌。在学界有个共识,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些传统文化就是地方的软实力。换个说法,它便是一个地方的精神、灵魂和可持续发展资源,于是我最早给书取名为《乡魂》。后来到百度上搜索一下,发现早已被季羡林、冯骥才和余秋雨三位先生主编的一部同类散文“捷足先登”,不得己在中间加了一个“之”字,成为现状。
对于代表地方精神和灵魂的潮汕文化,我曾以讲座、学术论文等方式,进行理性的研究与传播,多的是通过散文、随笔等载体,登在全国的报纸杂志上。为了适合各类读者的口味,我力所能及地运用了各种笔墨,无形之中营造了平实朴素、清朗峻健为主体的风格体系,这与我最初创作的追求,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既然回归“乡土”的特色,可以更贴近地气,为更广泛的读者所喜闻乐见,我也就顺其自然。
乡土文学的写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也哺育了一代代名家,他们的精品,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中国文学的精华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我也自觉地“定位”,融合潮汕人的气质、灵性和时代的精神、气派,建构了一种潮汕新文学——一种有别于传统方言文学的地方文学。为了这种文学的产生,我既“借壳上市”,也独出机杼,相辅相成,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继承与发展之间,寻找、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对待乡魂的态度,我既有记住、塑造的愿望,更有解读、阐扬的冲动,理性与感性双管齐下。于是既要借助文献、考古和口碑等各种基础素材,也要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手段,在写实中运作浪漫,在现实中糅合理想,不但要使之可读,还要使之可用,真正达到虚实相生,赋予其新的含义,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乃至实质性的发展。
我确乎用了心和下了力,至于客观效果,则只有读者才有权利评价。
是为序。
彭妙艳,1952年生,广东揭阳人,公务员。其文学创作和地方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85年后陆续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民俗学会、文博学会等社团,现系揭阳市文化研究会会长、作家协会顾问。在全国各大报纸杂志上发表约1000万字的文学作品和学术文章,结集出版的有《彭妙艳散文》《潮州宋诗纪事》《潮州宋诗三百首》《揭阳风物》《桑浦金狮风情录》等,此外还有大量作品入编各种专集。
自序
第一篇 古城风韵
关于“揭阳”
揭阳方域谈
揭阳故城之议
榕城的风采
岭南水城的风韵
市河上的历史建筑
水城人物
奇巧的民艺
山水间的特产
淳重的民俗
洪阳怀古
海风撩起的记忆
第二篇 古村漫话
印象里的村落
桃山文迹
钱坑行脚
沧溪的故里
玉浦琐记
龙船寨子
初进雨堂
乌犁漫话
踏着仙步探奇
钱岗小记
月湄初行
从岭丰村到井下楼
别了,许厝村
落日中的寮头村
古村速写
第三篇 古事杂谈
“海丝”路上的揭阳
横看成岭侧成峰
偶像故事
铁枝木偶戏及其他
揭阳版“姑嫂文学”
普宁嵌瓷在台湾
门外神谈
风雨圣者的文光
“三山国王”的神话
揭阳“八景诗”
潮汕建筑彩画
五星与“厝角头”
缘于普宁豆酱的心情
从六尺巷到池厝渡
本土文化的未来
让潮文化“潮”起来
向沃列戈夫致敬
第四篇 古物浅探
榕树颂
金风赋
故乡的芭苈树
蟹的回忆
又是盛夏梨熟时
揭阳孔庙记略
禁城余光
普宁孔庙行
叩开揭阳进贤之门
桑浦名墓
玉窖流声
揭阳雷神庙重建记
揭阳地名的道德价值
潮汕文化的三足乌
彭延年墓情思
故乡的桥
西来寺遗址徜徉录
遥望拱北楼
岐山塔语
……
第五篇 古人小记
后记
《乡之魂》:
这种形制的平面格局,是以正方形为基础的九宫格式,中央为庭院,四正为厅堂,四维为正房,形成中心对称格局。这种模式的纵向扩展是三座落(进),五座落(进),横向扩展是五间过(或七间过、九间过),以此为基础可以组合出多种平面形式。包括所谓“百鸟朝凰”“驷马拖车”等。但是无论如何扩展,均保持以中庭为核心的纵横两条轴线,否则就不规范了。就连无法居住的祠堂、神庙,也大体采用这种平面构建,只是两个后房改为“开放式”而已。
诚然,上面所说的“四点金”的简化形式“下山虎”“爬狮”等,也可以说是常见的平面格局。这种平面布局形式,从建筑学的角度表述,也就是“三合天井”型。在中国的民居体系中,云南的“一颗印”,福建闽南的“下山虎”都很接近。榕城现有的这类建筑,属于“堂厢式”,是在“一明二暗”(一厅一房)的三间正房的前面两侧,配以附属的厢房,围合成一个“三合天井”型庭院。因为门楼有天“凹肚”,而有“下山虎”与“爬狮”之分。
榕城的“大厝”,通常是“四点金”和“下山虎”两种平面格局(厝局)的组合,一般而言,主体(中轴线上)建筑,以“四点金”为格局,配套(巷厝等)建筑以“下山虎”为格局,使得主从、尊卑分明有序。榕城的“丁府”“郑厝池”等大宅,都是这样的范例。
榕城历史建筑的结构手法,有两个特点十分突出。其一是以贝灰三合土版筑墙壁,土话叫做“舂埤”。这是战国时代就已出现的建筑技术,辗转传承到潮汕地区以后,因为采用了中原所没有的以海洋所产贝壳煅烧的灰以加强凝固之后,其坚固的程度之高甚至可达几百年都不风化,从而成为这一带乡土建筑的一大特色。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山大学教授赵仲邑先生下放揭阳时,看到这种建筑技术的传承,叹为观止,曾在《羊城晚报》发文介绍。与客区采用生土版筑,其旧墙所用材料只能作为肥料不同,贝灰三合土作为再生资源,可以“灰段”的形式砌墙,其坚固性丝毫不会受损。这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创造,“埤墙”的“合灰”,先用灰沙打底,然后盖上灰泥,这种具有极强抗水、抗咸功能的技艺,是货真价实的“非遗”。
屋顶的覆盖,使边远地区的乡土建筑有了“皇宫起”的美誉,也是榕城历史建筑的一大文化遗存。在明万历以前,如同现在看到的包括富庶的江南地区在内的各地民居一样,揭阳民居屋顶也是采用弧瓦“阴阳盖”的。而且那时贝灰还未被开发出来,一般人家是在“阴阳盖”的屋面上压些石头,像现在四川凉山地区一些彝族民居一样。沿海频繁的台风常常在一夜之间把居民辛辛苦苦盖成的屋顶一扫而光。然而限于技术也限于制度,他们只能徒叹奈何。直至万历之初,福建、潮州沿海地区官员在京开会,谈到这一现象,很有同感,遂联名上奏,要求朝廷允许这一带的房子采取“皇宫起”的方法——屋顶可以由板瓦、筒瓦组成沟垄结合的形式以抵抗台风的破坏。这回的朝廷也有点“民本思想”,居然破例准奏,从此,潮州、闽南一带,就以有这个屋顶作厝屋“皇宫起”的说辞了。但其实,“潮州厝”与皇宫的“起”法还是有区别的,前者以琉璃瓦为材料,后者则用土瓦,而且其“垄”——瓦脊,是以筒瓦造型而后覆灰做成的。但是如同“埤墙”,“皇宫”模式的屋顶让潮州厝的品位在历史民居中鹤立鸡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