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赵新峰在长期教学管理实践中创新了两大课堂协同育人PAK模式,并在部分高校推行了5年,该模式基于协同育人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按照新的人才素质结构划分方式加以建构,在整合第一、第二两大课堂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导向指标体系。《协同育人论》在对以往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现状以及与之相关理论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提出了协同育人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系统建构的理论基础,建构的具体方略,形成了成效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设计。对该模式成效分析的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分析协同育人模式对大学生成就取向的作用成效;二是采用定量研究验证质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通过更大的样本量了解该模式对学生成就取向的激发状况;三是定量分析协同育人模式对大学生成就行为的激发作用,验证该模式的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四是从成就动机作用机制维度,分析协同育人模式对参与和未参与该模式学生成就动机激发成效的差异;五是定量分析协同育人模式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影响,验证其成效。
序
第一章 协同育人的研究背景
第一节 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变革
第二节 大学办学模式的变革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 协同育人研究的文献述评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研究发展现状述评
第二节 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相关的理论述评
第三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现状及评述
第四节 文献综述小结
第四章 两大课堂协同育人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系统建构
第一节 系统建构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HBCN大学两大课堂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第三节 系统建构的方略
第五章 成效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设计
第一节 成效分析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研究过程设计
第六章 成效分析的过程和研究发现
第一节 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策略的确定
第二节 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下大学生成就取向的质性研究
第三节 基于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成效分析的定量研究
第七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和方向
附 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传统的知识创新模式与产学研之间是相对分离的。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军事以及大学自身因素的共同促成下,大学的功能进一步强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大学的第三种职能,即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进一步强化,大学对产业界的影响也从二重作用模式(教学—科研)转变为三重作用模式(教学、科研、生产)。而大学的产学研结合,又成为知识产业迅速崛起的重要条件,也是大学办学模式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具体到政治领域,大学的功能体现在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富有政治智慧的领导者、决策者和治国精英;在经济领域,企业把大学视作创新的动力,依托大学发挥其经济潜能,大学的功能体现在为社会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商界精英,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在文化领域,大学致力于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培养,赋予除文化以崭新的内容,担当起了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t ……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