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有关心灵的学说,作了一番现代整合,忠实地浓缩了佛法的精华,作出使现代人容易明白的诠释。既有深刻的理论论证,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见性,获得大智慧、大安乐、大自在的具体技术。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学术力作,是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是学佛修行的必要辅导,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了精深博大的参照体系,为广大爱好佛学和心理学的读者提供了学习佛法的方便。
这是迄今*为系统、全面、*为深入的心灵学说专著,通过佛教对“心”的诠释,教导我们转识成智,实现找心、安心、净心,*终找到生命的价值。
这部作品为深入探究人类心灵实相、治愈心理疾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现代心理学与佛法的双重视角,用浅近的文字使佛法智慧通过心理学融入人们的生活,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
第一章 佛教与心理学(绪论)
第一节 佛教对心的高度重视
一、佛法宗要——心之缘起
二、“一切法中,心为上首”
三、“心理主义”的佛教
第二节 佛教心理学源流
一、原始佛教心理学
二、部派佛教心理学
三、印度大乘心理学
四、印度密乘心理学
五、中国佛教心理学
六、朝鲜、日本、越南佛教心理学
七、近现代西方佛教心理学
第三节 佛教心理学的特质、价值和影响
一、鲜明的出世间特性
二、解行相应、止观双运的方法
三、定散双究,染净同诠
四、正见为导及心灵哲学的发达
五、佛教心理学的价值和影响
第二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上)
第一节 “心”的名义
一、心、意、识
二、“心”的类别及特性
第二节 受、想、行、识四蕴
一、受蕴——感受、情绪、情感、心境
二、想蕴——感知觉、想象
三、行蕴——造作、意志、自我意识
四、识蕴——心王
第三节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识
一、前五识的分工
二、前五识的特点
三、前五识的染净及相应心所
第四节 第六识:意识
一、意识的作用
二、意识的运作状态及种类
三、意识为染净迷悟的关键
第五节 第七识:末那识
一、“思量为性相”、作为意根的末那识
二、恒执内自我的染污末那
三、末那识的相应心所
四、关于末那识必有的论证
五、末那识为“染净依”
第六节 第八识:阿赖耶识
一、阿赖耶识的语义及别称
二、阿赖耶识的摄藏功能
三、阿赖耶识所了境及相应心所
四、阿赖耶识的行相
五、阿赖耶识为染净之本
六、阿赖耶识的真妄
七、关于阿赖耶识必有的论证
第七节 第九识:阿摩罗识
一、真识、如来藏识、根本心、泥洹识、阿摩罗识
二、作为佛等圣众清净心的真常心、阿摩罗识
三、凡夫本具的真心、阿摩罗识
四、从结构论建立第九识
五、以真心为心的体性而立或不立第九识
六、从结构论反对立第九识
七、关于第九识争议的评议
第三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中)
第一节 无记及不定心所法
一、遍行心所法
二、别境心所法
三、不定心所法
第二节 善心所法
一、唯识学十一种善心所
二、对善心所法的补充
第三节 不善心所法及烦恼的辨认
一、六大根本烦恼
二、随烦恼
三、烦恼的种种归纳
四、对不善心所法的补充
五、烦恼的特点与过患
第四节 八十九心与百二十一心
一、善心
二、不善心
三、异熟心
四、唯作心
第五节 百六十世间心与八十性妄
一、《大日经》百六十世间心
二、八十性妄
第四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下)
第一节 四分与三量
一、诸识之四分
二、“量”——认识
三、现量
四、比量
五、非量
第二节 分别与思维
一、三种分别
二、其它诸种分别
三、审虑与寻思
第三节 梦
一、梦的定义、性质与作用
二、梦的种类及成因
三、梦兆与占梦
四、梦与修行
第四节 佛教心理内容说总论
一、心识层次和心理内容的总结补充
二、心所法属性的检讨
三、人心的阴阳及运动规律
四、心——奇妙的超巨系统
第五章 心识与业的生起
第一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上)
一、入、处、界及三缘生识
二、眼等五根
三、意根
四、七、八二识之根
五、二十二根
第二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下)
六、八识所缘境
七、与根、尘和合的识
八、四缘生识
九、九缘、二十四缘生识
十、社会性认知形成的因缘
第三节 一念心生灭的过程
一、九心轮
二、十七心刹那
三、八十
第一章
佛教与心理学(绪论)
\\t
\\t心理学(psychology)的希腊语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西方古代哲人研究心灵,用的主要是哲学思辨的方法,他们关于心灵的学说只是其哲学思想中的一部分,尚称不上近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近现代科学心理学虽然用了psychology的旧名,但运用观察、实验、调查、测试、测量、问卷、访谈、个案、追踪产品分析等研究物质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要求根据精确的量度,尽可能科学地进行严密分析,用合乎逻辑和理性的、经得起公众考查的论据来解释,与古代哲学心理学性质颇有不同,通常被看作近现代科学中的一门。这门科学从19世纪末起成为显学,越来越发达,已分出200多门子学科和交叉学科。在20世纪62项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贡献中,心理学占了13项,居首位,其成果对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都有巨大影响。
\\t科学心理学一开始就力图使自己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但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研究也带来了消极后果。那就是将人的心灵还原为动物或机器的还原论、机械论;将人的行为视为环境或遗传产物的决定论;有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仅仅局限于狭义的心理(指基本的心理结构和功能),而将自由意志、存在意义、信仰、灵感、神秘经验等高级精神现象排除在外的倾向。
\\t从科学心理学建立伊始,就有人反对这种倾向,“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就强调心理学的范围应是包括灵魂、宗教经验等在内的人类经验的一切现象,把心理学定义为“精神生活的科学”(1890)。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物理学大师,也反对套用自然科学的原则解释人的生活和心理现象。当代超个人心理学及后现代心理学,不再把心理学视为一种科学,而将其看作关于整个人性的研究,以整合世界各种传统宗教、哲学的智慧,并将其纳入现代心理学的架构为使命,将历来主要为宗教特别是佛教所探求的超越经验、终极价值、存在、自我实现、本质、终极意义、自我超越、宇宙意识、日常生活的神圣化等,作为自己重要的研究对象。不局限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而是用多元化的方法包括佛教修行主要采用的禅定、观心、观无我等,开放地研究人的一切心灵经验。
\\t从西方古代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佛教中显然有相当成熟的心理学,其精深丰厚,乃西方古代诸家心理学所不及。佛教心理学理论奠基于、运用于修行实践,具有多种调控、净化人心的操作技术,其重真修实证的精神及实用性,与近现代科学心理学多所相通。在当代超个人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看来,佛教的主要内容甚至可以说就是一门心理学。
\\t
\\t第一节 佛教对心的高度重视
\\t
\\t在佛法时代乃至当今的百家之学中,若论对如实认识心灵、彻底净化心灵的重视程度和为此而付出的努力,佛教完全称得上天字号第一家。
\\t
\\t一、佛法宗要——心之缘起
\\t
\\t众所周知,佛教乃三大世界宗教中最年长者。诞生于喜玛拉雅山南麓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因切感人生生、老、病、死等痛苦,为觅得灭苦解脱之道而出家修行,证得洞彻宇宙人生真实本面的大觉,创立佛教,被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佛陀(大觉悟者)。这一历史故事一直是各时域中的各派佛教共认的信仰基点。
\\t悉达多太子“四门游观”,受老、病、死亡刺激而出家求道的因缘,便是一大现身说法,表明佛教的宗旨在于解脱人生诸苦,彻底解决人存在的根本问题——生死。在佛陀看来,人生的一切痛苦,一切心灵问题、生理问题、社会问题,归根结蒂,皆由生于人间,不容选择地禀受此不完美的生命形态、生存条件、心理活动模式所致。有生便有衰老、疾病、恩爱别离、怨仇相会、所求不得等苦;有生必有死,意味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