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诊法与辩证、方药施护、针灸推拿疗法及临床常见病证的中医护理编写,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常用技术,并能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第1章 绪论3
一、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3
二、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3
三、中医护理学的学习方法5
第2章 阴阳五行学说6
第一节阴阳学说6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6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7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7
第二节五行学说8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8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8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0
第3章 藏象12
第一节五脏12
一、心13
二、肺14
三、脾15
四、肝16
五、肾17
第二节六腑18
一、胆18
二、胃18
三、小肠19
四、大肠19
五、膀胱19
六、三焦20
第三节脏腑之间的关系20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20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22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22
第四节精、气、血、津液23
一、精23
二、气23
三、血25
四、津液26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26
第4章 经络28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28
一、经络的概念28
二、经络的组成28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29
第二节十二经脉30
一、命名30
二、走向和交接规律30
三、分布规律31
四、表里关系31
五、流注次序32
第三节奇经八脉33
一、督脉33
二、任脉33
三、冲脉33
四、带脉33
第四节经络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4
一、阐释病理变化34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34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护理34
第5章 病因病机36
第一节病因36
一、六淫36
二、疠气39
三、七情40
四、其他病因41
第二节病机42
一、发病42
二、基本病机43
第6章 诊法47
第一节望诊47
一、全身望诊47
二、局部望诊48
三、特殊望诊51
第二节闻诊52
一、听声音52
二、嗅气味53
第三节问诊53
一、问寒热53
二、问汗54
三、问痛54
四、问饮食口味55
五、问睡眠55
六、问二便55
七、问经带56
八、问小儿56
第四节切诊56
一、脉诊56
二、按诊58
第7章 辨证60
第一节八纲辨证60
一、表里辨证60
二、寒热辨证61
三、虚实辨证61
四、阴阳辨证61
第二节脏腑辨证62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62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62
三、脾与胃病辨证63
四、肝与胆病辨证63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64
六、脏腑兼病辨证65
第8章 中医护理原则66
第一节预防66
一、未病先防66
二、既病防变68
第二节中医护理原则68
一、施护求本68
二、扶正与祛邪69
三、调整阴阳70
四、三因施护70
第三节治法71
一、汗法71
二、吐法71
三、下法71
四、和法71
五、温法71
六、清法71
七、消法71
八、补法72
第9章 中药护理73
第一节中药73
一、中药药性理论73
二、中药的应用75
三、常用中药77
第二节方剂82
一、方剂理论82
二、常用方剂83
三、常用中成药87
第10章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93
第一节腧穴93
一、腧穴的分类与作用93
二、腧穴常用的定位方法94
三、常用腧穴95
第二节毫针刺法及护理104
一、毫针刺法的基本知识104
二、针刺的操作方法104
三、针刺的注意事项105
第三节灸法及护理106
一、灸法的基本知识106
二、灸法的操作方法107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107
第四节拔罐法及护理108
一、拔罐的基本知识108
二、拔罐的操作方法108
三、拔罐的注意事项108
第五节推拿法及护理109
一、推拿的基本知识109
二、推拿的操作方法109
三、推拿的注意事项111
第六节刮痧法及护理111
一、刮痧的基本知识111
二、刮痧的操作方法112
三、刮痧的注意事项113
第11章 临床常见病证护理114
第一节内科常见病证114
一、感冒114
二、头痛115
三、黄疸116
四、消渴117
五、痹证118
第二节妇科常见病证119
一、月经不调119
二、痛经121
第三节儿科常见病证122
一、食积122
二、遗尿123
附录实训125
实训一病案讨论125
实训二舌诊、脉诊模拟训练125
实训三中药汤剂煎煮法127
实训四十四经脉走向和常用腧穴定位127
实训五灸法、拔罐法练习128
实训六推拿手法练习128
《中医护理》数字化辅助教学资料130
参考文献131
《中医护理(修订版 供护理、助产及其他医学相关专业使用)》:
二、肺
肺位于胸腔,位置最高,故称为“华盖”。肺娇嫩,不耐寒、热和燥邪,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肺在窍为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肺的主气功能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1)主呼吸之气:是指肺具有吸人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即肺司呼吸。肺司呼吸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如肺司呼吸异常可见胸闷、咳嗽、呼吸不利等。
(2)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具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参与宗气的生成,宗气是由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与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二是调节全身气机,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运动,带动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对全身气机起着调节作用。肺主一身之气正常,则各脏腑之气旺盛。肺主一身之气异常,影响宗气的生成和全身之气的升降出人运动,可见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等。
2.主宣发、肃降宣发,即宣布、发散,是指肺气向上向外的宣布、发散功能。肃降,即清肃、洁净和下降,是指肺气向下向内的清肃、下降和洁净功能。
(1)主宣发: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呼出浊气。通过肺气的向上向外功能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向上向外布散水谷精微与津液。通过肺气向上向外的功能将脾转输到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布散至全身,外达皮毛,并将津液的代谢产物化为汗液排出体外。三是宣发卫气。通过肺的宣发功能将卫气宣散到全身,以发挥其护卫肌表、温养脏腑、调节腠理开合的作用。如肺失宣发可见呼气不利、胸闷、鼻塞、无汗等。
(2)主肃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吸人清气。通过肺气的向下向内功能吸人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向下向内输布水谷精微与津液。通过肺气向下向内功能将脾转输到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下向内布散,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水液下输到肾由膀胱排出。三是肃清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如肺失肃降可见呼吸表浅、短促、咳喘气逆等。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既对立又统一。无正常的宣发就不能正常肃降,无正常的肃降也就不能正常宣发。宣发和肃降相互协调则气道畅通,呼吸调匀,若二者失于协调,则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可见咳嗽、喘促等。
3.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通道。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调节的功能。肺气宣发使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布散到全身,外达皮毛,并调节腠理的开合,将津液的代谢产物化为汗液排出。肺气肃降使水液向下向内输布并将代谢后的水液不断地下行到肾。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若肺失通调则水液输布和排泄障碍,而致痰饮、浮肿。
4.朝百脉、主治节朝,即朝聚;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血脉朝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输布全身,这称之为朝百脉。故肺能助心行血,若肺气虚不能助心行血,则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而出现血行障碍,可见心悸、唇舌青紫。
治节,即治理、调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二是治理、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三是治理、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四是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故肺主治节实际是对肺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二)肺的在窍、在体、在志和在液
1.在窍为鼻鼻是气体出入的通道,与肺相连,故鼻为肺之窍。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必须依赖肺气,呼吸才能调匀,嗅觉才能正常。故肺气和利则呼吸通畅,嗅觉灵敏。如肺气不利可见鼻塞、流涕、不辨香臭。
2.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即皮肤、汗腺、毫毛等,是一身之表,有抵御外邪的作用,经过肺宣发的卫气、水谷精微和津液的温养、濡润而发挥其生理功能。故肺的宣发正常则皮肤固密,毫毛润泽,抗御外邪的能力强。若肺气虚则皮毛的防御功能减退,容易感冒,皮毛憔悴、枯槁。
3.在志为悲(忧)肺在志为悲,是指肺的功能活动和七情中的悲忧密切相关。故肺虚时则易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若悲忧过度则易伤肺,使肺气耗伤。
4.在液为涕涕是肺宣发的津液经鼻腔而成,有润泽鼻窍的作用。故肺的功能正常则鼻窍润泽,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鼻涕黄稠,肺燥则鼻干。
三、脾
脾位于中焦.膈之下。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血。人体脏腑、四肢百骸等皆赖脾运化的营养物质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仓廪之官”之称。脾在窍为口,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运,即运输;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对饮食物具有消化、吸收,并将其精微物质运输的功能,体现在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
(1)运化水谷:是指脾对水谷具有消化、吸收及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水谷人胃,经过胃的腐熟,再人小肠进行消化和吸收,此过程必须依赖脾的运化,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输送全身。营养各脏腑组织。脾气健运则气血充足,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得以充分营养,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若脾失健运可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
(2)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具有吸收转输和布散的功能。水入于胃,经脾之运化,上输于肺。通过肺、肾、三焦而布达周身。脾气健运则水液吸收输布才能正常。脾失健运则水液停聚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可致脘腹胀满,浮肿等。
2.主升清升,即上升;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肺,并通过心肺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脾气的升举作用,还表现在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固定上。脾升清正常则各脏腑组织才能得到水谷精微等物质的营养.功能活动才能强健,且内脏不致下垂。如脾气不升可见头晕、腹胀、腹泻、内脏下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