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盆地小麦丰产栽培》以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为对象,分析研究了小麦在中国绿洲种植区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过程,介绍了它们在中国绿洲不同区域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全书共分为四章,分别对塔里木盆地小麦丰产栽培,准噶尔盆地小麦丰产栽培,柴达木盆地小麦丰产栽培,四川盆地小麦丰产栽培等进行论述,在各章的论述中,均介绍了盆地的自然条件和绿洲农业概述,小麦丰产栽培的主要技术环节,小麦品质及评价,反映了各地的科研成果及对该区域乃至全国小麦生产的贡献,也反映了各地的生产成就。
小麦的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各作物之首,中国各地均有小麦种植。其中,以四大盆地为代表的区域,在品种选用、栽培技术和优质丰产等方面各具特色,在全国小麦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其西部地区远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小麦栽培历史,同时也是小麦亚种和变种最多的地区之一,占中国小麦变种总数的43%左右。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带,因沙泥沉积而形成扇状平原的大小绿洲达100多个,这些地区光热资源丰富,灌溉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等作物,对新疆农业、经济和社会生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噶尔盆地是仅次于塔里木盆地的中国第二大盆地,其边缘为山麓绿洲,盛产小麦、棉花,其南缘冲积扇状平原广阔,是新垦农业区,受冰川和融雪水补给,水量变化稳定,农业发达。柴达木盆地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盆地。其四周高山环绕,地理生态环境复杂。盆地南北边缘区广泛分布洪积扇和洪积倾斜平原,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使其成为中国农作物著名的高产地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香日德农场、格尔木农场、德令哈农场、诺木洪农场等一批国有农场的相继建立,柴达木盆地农业耕地得到较大扩展,多次创下中国乃至世界小麦高产纪录。“中国春小麦的高产产区在青藏高原,而青藏高原的高产地区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是中国日照时数最少的地区之一,盆地中土壤疏松、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之一,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左右,对四川及中国的粮食生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四大盆地小麦丰产栽培》的编委会成员包括国内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前期以集体研究、讨论的形式确定了写作提纲并明确了写作分工,后期通过组织交流、会议研讨等形式对各章节的具体内容进行了修改及确认。本书以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为对象,阐述了小麦在中国绿洲种植区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过程,介绍了它们在中国绿洲不同区域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全书共4篇,分别对塔里木盆地小麦丰产栽培,准噶尔盆地小麦丰产栽培,柴达木盆地小麦丰产栽培,四川盆地小麦丰产栽培等进行了论述。编写期间,编委会组织全体成员对中国四大盆地小麦生产进行了实地考察及研究,以确保本书内容的科学性、翔实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本书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曹广才先生的倡导下,由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共同组织于2014年下半年开始,经相关领域学者和专家多次酝酿和讨论,确定了《中国四大盆地小麦丰产栽培》一书编写工作。2015年9月,组织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有关专家召开本书编写会议,制定了编写计划和详细的编写提纲;2016年6月,进行了由全体编委参加的集体审稿工作,完成了全书的编写、审稿、统稿和定稿工作。
本书是集体共同编著的科技专著,在统稿过程中力求全书体例的统一,编写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文字表达上力求简练,内容上深入浅出,结构确保系统完整。希望本书对中国小麦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本书参考文献按篇编排,国内文献以作者姓名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国外文献以作者姓名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同一作者的文献则按发表或出版年代先后为序。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文献和数据资料,并汇聚了众多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此对相关作者和编者表示感谢。本书编写和出版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曹广才先生全面悉心指导下,在全体编者和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人员共同努力下完成的成果,并得到了参编者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面向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也可作为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不当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