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秦汉晋隋名医全书大成》之一种,为《岐黄医学全书》,即《黄帝内经素问》合《黄帝内经灵枢》为一册。《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总计162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之渊薮,是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高度体现。其内容博大精深,堪称医经之圣典;其文简义博,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之瑰宝。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内经
本书将逐个分析传统中医学心身整体系统观所具有的相应要素。一百年中西不同视野交汇融合,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从当今已影响科学发展的科学文化、和科学人文主义等角度对传统中医学机体系统观念的观看、分析与讨论,寻求中西不同文化与多学科的对话和互释,全面理解生命体功能现象背后生命体运作模式,也是当代对自身传统哲学对生命机体的重新
本教材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规划教材之一,是围绕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等设置主题,系统阐述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内涵,科学阐明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力求体现中医基础理论传承与创新现状的一部教材。本教材编写注重中医原创思维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作
本书经方体系应用了脏腑辨证,但不同于教材平面式的架构;应用了六经辨证,但不同于教科书的脏腑经络的六经解读;以胡希恕的六经八纲为基础,又结合内经的五行臓像,而且加入了病因辨证、气血辨证、津液辨证。书中首先介绍我的经方体系形成过程、具体内容和应用方法,以及应用这个体系治疗各科疾病的心得和医案,最后是医话,可以加强对这个系统
本书首先对《伤寒论》进行概述,阐释阴阳六病的诊治方法,随后深入分析了表部、中部、里部病的辨证要点。继而逐一解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病脉证及其治疗方法,包括各病的纲要、本证、变证及类似证。此外,书中还特别讨论了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等其他病症的诊治,最后将三阳三阴理论应用于肺系、心系、脾胃系、肝胆系、肾
本书借助现代化学习工具思维导图详解“靳三针”46个穴组。章节体例设计包括“课前导读、穴位详解、思维导图、知识拓展、巩固提高”等,课前导读环节通过案例的方式概括本节将要介绍的大致内容,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穴位详解环节通过穴位定位、主治、刺灸法分解说明,使穴位知识更加清晰明了,便于读者记忆;思维导图环节利用思维导图帮助读者搭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基础理论,中篇是伤寒纲要,下篇是伤寒温热。本书上篇基于经典理论著作如《伤寒论》《黄帝内经》《难经》等,对经典中三元思想进行系统整理,使之成体系,形成中医思维的“三元世界观”,并以“三”为基,构建经脉系统,五行五味,六经六气生理病理模型。本书的中篇是伤寒纲要篇,用新理论去解构伤寒。以“三”为基
本书为日本江户时期医家森立之研究考证中医古籍《素问》的著作。森立之博取中国多种《素问》古注及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素问》考据训诂名著,慎思明辨,断以己意,并对当时发现不久的23卷本《太素》的原文与杨上善注进行了详细校勘。书后编有森立之考注要语索引。森立之三部《考注》稿本分藏于日本公文书馆内阁文库及大阪杏于书屋,
《人体腧穴解剖图谱》助于学生准确把握穴位深层的局部解剖,促进腧穴定位准确。本书收录十四经穴361个、经外奇穴46个,采用标准穴位名称进行标注。从表面解剖、局部解剖及断面解剖多角度对穴位局部的皮肤、肌肉、血管、神经、骨骼等进行了剖析,阐明穴位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以冠状、矢状、水平断面图准确地呈现给读者,使之一
本书是胡希恕先生、冯世纶教授两代中医大家对《伤寒论》的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是胡希恕先生毕生、冯世纶教授多年反复研读、临床实践《伤寒论》的学术精华,也是两代专家通过教学、研讨活动,与国内外经方人士共同探讨形成的学术共识。本书阐明《伤寒论》是经方代表著作,经方是与《内经》不同的医药学理论体系。本书的亮点是对《伤寒论》原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