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引入“空间分布”核心理念,提出“通用韵部的确定性”问题,使用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法,对初唐诗文韵部及其演变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研究。全书归纳出初唐诗文韵系43部,论证其通用性质。通过比较相关韵系,判定诸家韵系的语音性质,或推断彼此是否存在渊源关系,或观察不同方法的联系与区别。还分析揭示了初唐诗文通用韵系及其演变的特点。
主编肖水,诗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出版《两日晴,郁达夫》《渤海故事集》等;张永禄,文学博士,上海大学教授,博导。本选题收录2024年“启典阅新”阅读与写作大赛部分获奖作品。大赛主题为“发现上海”,旨在引导上海市大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经典书籍深入了解城市历史、文化与精神,从多角度、多维度的阅读与写作中探索上海市文化魅力,进而
《唐代文学研究》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刊,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与西北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本集刊主要刊发关于唐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唐代文学创作与作家研究(除总体综合研究外,包括对诗、词、赋、散文、骈文、小说、俗文学等各体文学及其作家的研究)、唐代文学文献与史料研究、唐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唐代文学与
本书从世界文学的视野出发,讨论1918年至1958年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一方面关注中国文学如何在“一战”后,利用世界格局的不均衡性,巧妙地吸收日、德、美、苏等国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也研究,中国文学如何由此创造自身的文化主体,从“一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出发,最终在1958年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上成为亚非拉文化的领导
该著作以西方汉学视阈下的中国传统女性文学研究为对象,将身处不同文化语境、学术环境、学科背景的相关海外汉学家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研究成果予以梳理与提炼。本书以在异域语境中因使用不同方法下得出的相异观点为思考,比较分析中国传统女性文学走出国门、传播海外的行旅路程;站在中国学术立场上,反观“他者”视野对传统女性文学的研究,提
本书通过整理大量文献,全面地梳理了1949-1966年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源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发表及改编等情况,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整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其重大贡献。本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论证充分,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国家相关部门、知识分子及民间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发掘与建设工作中所做
晚清四大杂志之一的《小说林》,素以理论和翻译见知于世。本书寄希望于通过探讨其四大板块——论说、丛录、小说、图画——来考察其如何以娱乐的方式,参与到了当时诸多流行观念和政治术语的重塑、理解之中,并由是展现它相当驳杂的文化面相。《小说林》对“文学”的定义、“世界”的看法、“知识”的分类,以及“小说”的写作,不仅有对“文学”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学科主办,以组织、发表学科内各类学术评论(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或特藏文献等)为基本方式,致力于追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前沿状况、反思学术史经验、前瞻未来动向。本书为第十一辑,聚焦于书籍阅读视野下的近
杨立新教授自1975年6月26日调入吉林省通化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开始从事司法和法学研究工作,历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烟台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在其为民法辛勤耕耘的50年期间,既看到了《民法典》诞生于世的立法硕果,也看到了民法学术研究成果对民法实务的浸润。本书是杨立新教授从事司法和法学工作50年的自选随笔集,收
社会剧变下,青年人在专业选择、职业规划,乃至人生方向的抉择时刻,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迷茫和困惑。既往长者的经验与道路难以移植,探索“人生的旷野”更是青年人心之所向。本书邀请了八位不同行业、领域中,有故事、有情怀的青年法科生,与年轻的读者朋友们“围炉夜话”,讲述自己的坚持与变化、探索与抉择,分享世界之于内心秩序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