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统计方法和应用》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气候研究相关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的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部分基础知识:*先从动力学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引入统计分析的意义,继而精练总结气候统计分析必需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显著性检验等知识。第二部分**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气候趋势、气候场分析和时间序列的信号分解等。第三部分
本书汇集了作者对气象事业发展等软科学课题的研究成果,包含企业发展、党建、标准化等课题的成果。文集中包含了新时期气象观测领域创新型研究院所机制及作用研究、气象标准实施情况的分析评估方法研究项目研究报告、关于推进气象部门国有企业分类改革问题研究、关于推进气象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关于气象部门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问题研究、关于推
从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的冰川,到加勒比海上空翻滚的积雨云,再到北大西洋变幻莫测的洋流,本书带领我们穿越150年的历史,聚焦一个至关重大却鲜为人知的理念:地球拥有一套由各部分相互关联而成的全球气候系统,其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各个时空尺度上发生动态变化。这一理念构成了发现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的基石,而该理念的孕育者,正是那些专注于
本书简述了乌海市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气象灾害情况,并结合内蒙古乌海市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使用乌海市1961—2022年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及2016—2022年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的资料,以日资料为主,包括降水量、气温、雷暴日数、闪电定位、风速、风向、冰雹记录、相对湿度、最小能见度、降雪量、积雪深度等要素,一是对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不考虑降水强度变化,冬季降雪降水量会更少,春季融雪时间更早,可能导致河流径流量峰值转移到初春甚至冬季,需水量最高的夏季可能更容易干旱。在冬春季降水量丰富、土壤含水量高的地区,大部分的冬春季径流将直接排泄到海洋,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对积雪地区的水循环和水供应造成直接影响。本工作利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
本书以中国气象局和辽宁省气象局现行的百余个相关制度文件和标准为依据,参照质量管理体系“5M1E”分析方法,将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主要业务管理工作划分为安全、装备、弹药、站点、作业、人员、指挥及经费等8类、30余个具体环节,形成了具有辽宁省特色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管理体系,明确了目前有具体规定的相关业务管理要求,标注了相关制
本书是西藏山洪研究方面的第一本报告成果。全书共八章,主要针对西藏山洪灾害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藏东“三江”流域、“一江三河流域”、川藏公路南北线路段、中尼公路、青藏铁路(公路)的重点区域为研究重点,通过对西藏溪河洪水灾害、泥石流灾害及冰湖溃决洪水灾害的调查与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
本书专注于覆盖数百千米范围、时间跨度从几小时到几天的天气现象模拟与预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气象科学的进步,基于WRF模式的中尺度数值模拟在气象学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报、科研、空气质量预报、局地气候研究、农业决策、水资源管理、能源规划等众多行业。
本专著基于广义通风道理论中生态补偿空间对城市作用空间的气候调节原理,展示充分利用生态补偿空间与城市作用空间相互作用构建的城市通风系统,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技术,并借助新一代城市气候模拟技术WRF构建城市的网格化城市冠层模型UCM,分析城市空间与水体生态补偿空间互动作用机理,挖掘水体对城市微气候生态补偿调节作用,
面向气候变化驱动下区域下垫面变化的水文效应这一国际前沿问题,选择位于半干旱区的漳河上游、高寒区的黄河源区和湿润区的清流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气候-下垫面-径流的效应传递规律和不同下垫面的水文过程响应机理。基于长序列水文气象资料和遥感影像观测资料等,分析研究区植被、积雪等下垫面要素的空间特征和历史演变特点;建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