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叙述了这座城隍庙的来历,例如曾作为戚继光总兵行辕的历史,以及各朝各代的景观变更、城隍名号的修改等等。书中也讲述了知名典故、庙宇建筑的来历等等,历史传说,名人轶事,神话故事信手拈来,富有趣味性。有助于读者了解这座庙宇的历史,体会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文化的深厚韵味。
本书是一本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方面的大众读物。本书以玄奘西行求学为主线,用讲坛的形式讲述玄奘六十五年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的人生故事。全书共三十一章,第一至五章讲述玄奘的家世源流及十三岁净土寺出家到国内游学,九年历经十四师的经历;第六至十三章讲述玄奘矢志西行,九死一生过大漠、翻越凌山的艰难险境;第十四至十六章讲述玄奘穿越中亚五
作者以“本心”为绝对待,遍为万物实体,不仅主乎吾身,而且遍为万物之主。“本心”不是理智的纯思纯知,而是作为万化之原、万有之基的“仁体”。全书发挥了仁的本体论和仁的宇宙观。作者区分了“本心”与“习心”。前者为永恒绝对之本体,后者是与物相对待的心,乃本心之显现或发用。刚健的本心之显现,有摄聚而成形象的动势,名曰翕;有刚健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汤一介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纵观中国历史,道家对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医药卫生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道教逐渐走向成熟、定型的时
中国佛学院为中国佛教的高等学府,1956年创办于北京,院址设在法源寺,1966年停办,1980年复校。学院以和合、精进、严谨、奉献为校风,以知恩报恩为校训。2010年成立研究部,主要从事《中国佛学》《法源文库》等的编辑工作。《中国佛学》为中国佛学院的学报,其前身为佛教内部刊物《法源》,2010年更名后正式公开出版,由传
这本书聚焦于明清时期的犹太社群开封犹太人,探讨了散居犹太社群在异域文化中保持自己宗教特性的问题。本书所采取的研究进路是跨文本诠释,探讨了开封犹太人对妥拉文本的处境化处理过程和成因。 第一章主要论述开封犹太人对妥拉传统的承继,结合史料研究了开封犹太人的上帝观、妥拉观念,开封犹太人的礼拜、节期庆祝等宗教礼仪,以及日常生活中
道元是日本镰仓时代入宋求法的高僧,回国后撰写了《正法眼藏》等重要著作,对禅宗的一些重要思想概念做了不少创造性诠释,并发展了独立思想。道元被公认为代表日本的佛教哲学家,受到国际学界的重视。 本书系统考察了道元的生平和著作、道元对中国禅思想的理解,比如道元思想与天童如净、宏智正觉的关系,道元的佛性论,道元对心常相灭论的批判
本书是国内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禅学思想通史。它在佛教中国化的宏大背景下,勾勒并叙述了禅学思想在中土演变发展的全部历史。从思想之源印度禅,到中土禅风之初成、禅学向禅宗的过渡、禅宗的分化,终至明清时禅学的衰微,探讨了佛学由盛而衰的发展的必然性。 本书对与中国传统儒道关系密切的汉魏两晋南北朝和唐宋时禅宗的发展和分化,尤其给予
本书是中国禅通史性学术著作,作者马克瑞在广泛吸收20世纪国际禅宗史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禅宗发展划分为原型禅、初期禅、中期禅和宋代禅等阶段进行论述,并细致分析了菩提达摩、北宗、《坛经》、机缘问答、《祖堂集》、看话禅和默照禅等中国禅宗史的重要主题。本书视野宏大、精义迭出,反映了国外禅宗史研究的前沿成果。
汤用彤先生曾谓,佛法与经学在北朝的相遇乃一大事因缘,实甚可注意。本书从这一判断出发,通过对核心文本的再解读、对典型事件的发掘,拓展了北朝佛教与经学交涉研究的视域。通过发掘北朝僧众反思修多罗译名、重构佛教典籍整理方式以及三教存废论辩、征辟沙门、太后出家重构北朝的经学语境,指出经学对佛教中国转化的方向、致思理路与表达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