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概述了法律职业,第二章论述了法律职业伦理,第三章指出法律职业伦理基本要素和规范,第四章讲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第五章~第十二章分别介绍了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行政执法人员、监察官、法律学者的职业伦理。
《法史学刊》是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中国法律史学会秘书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组织编辑的专业性学术集刊。集刊内容涵盖中外法制史、中外法律思想史、法律文化等法律史学科的各个分支,间或旁及法理学、部门法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法律史学得以滋养的学科领域。《法史学刊
本书是法律史学者闫晓君教授关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研究成果的集结,包括秦汉法律篇、法律文化篇、传统律学篇三部分。秦汉法律篇4篇论文,论述秦律的特点、历史地位及影响,秦汉时期法医检验的制度、方法及成就,汉代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问题,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综述及相关热点问题讨论;法律文化篇5篇论文,论述古代保密法与相关
《应用法学评论》旨在搭建法学理论界与法律实务界之间的学术交流平台,汇集我国应用法学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创新性优秀研究成果,以完善应用法学学术体系,服务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刊聚焦应用法学的基本原理,法律实践中的前沿、重大、疑难问题,以及法律制定、解释和实施中所应遵循的原则、方法、技术和规律,
法律话语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承担着时代使命,是法治文化的重要载体,法治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法律话语的运用和实践。本书梳理了法律话语研究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法律话语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从研究现状、话语特征和策略以及具体案例分析三个方面对司法领域中的警察话语、法官话语、检察官话语、律师话语和证人话语研究五个部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
本书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丽摩尔选编的一个读本,精选了36篇有代表性的法律与人类学研究作品,并对每篇文章都撰写了导读。本书选取的这些文章,时间跨度有一百多年,个别篇章甚至更早,从而完整串起法律与人类学研究的缘起、发展过程,以及当代研究的新动向。本书除了导言以外,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的文章讨论的是法律与人类学的早期
西方法学系统输入中国,肇始于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丁韪良主持翻译了《万国公法》、《星轺指掌》、《公法便览》、《中国古世公法论略》、《公法千章》(又名《公法新编》)、《公法会通》、《陆地战例新选》,毕利干主持翻译了《法国律例》(包含《民律》《刑律》《民律指掌》《刑名定范》《贸易定律》《园林则例》)。这些译作对于晚清
《法律和政治科学》是西南政法大学主办的法学类学术集刊,旨在推动法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等跨学科、跨领域深度融合,倡导“大社会科学”理念,并鼓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合作。本书为第5辑,以“数字社会中的国家能力”为题,通过圆桌会议的方式,聚焦当前法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数字法学和新科技法学,就数字法学的基础理论、数
《实证法学研究(第七期)》选择了税务处理决定书可诉性作为争鸣主题,选择正反两位专家观点形成争鸣。书中栏目内容集中在刑事、民商、司法建设三个版块,收纳了多篇优秀的实证法学研究论文。本书以实证方法为中心,通过实证研究来反思法学理论,并对法律实践进行理论提炼与实证分析,填补了法学研究的空白领域,属于法学定量研究等前沿领域。
本书对紧急状态中的令所表达的法益实现特征进行探讨,进一步说明其作为紧急状态独特法益的价值。这种法益与日常状态的法益适成对照,是政府在面对例外情形时,依据紧急状态法,通过简洁、明快、有效的令,对常规法律所规定的法益之矫正、更改,以既适应紧急状态中人们交往秩序建构的特殊需要,也满足在紧急状态下,能于整体上相对平均地保障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