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的儿童长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是:钟海路和钟丝路是双胞胎兄妹,出生在中国发起丝绸之路倡议的2013年。海路喜欢乒乓球,丝路热爱绘画,兄妹俩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带一路”夏令营队员选拔。他们和小伙伴们先是和前来参访的外国小朋友结对,互相交流,向他们传播中国文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又为了向
人生真正的美好,皆来源于一颗浸透爱与童真的心。 本书精选《渐》《大账簿》《给我的孩子们》《怀李叔同先生》等丰子恺散文四十篇,辑录其笔下至真至暖的生命片段——孩童的天真烂漫、草木的盛衰枯荣、市井的喧嚣温情。先生以一颗童心和禅心观世,用朴白如话的文字,将琐碎日常淬炼成诗,任岁月浮沉,终成笔下万般眷恋。 这不仅是一本散文
本书以20世纪后半期中美外交关系与文化交流进程中美国主动译入的老舍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揭示翻译文学,尤其是翻译小说这一兼具文学性与意识形态特性的文体,与社会和历史进程互为因果的关系。本书将文学翻译活动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语境中加以考察,重点探讨中美两国在二战同盟、冷战对峙以及当代竞合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交流动态。
本书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描述都市北京的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泛乡土文学,探讨文学中的北京的城市文化性格,再经由这城市的文化性格探索其居住者、描绘者与这城市之间的多种精神联系及联系的方式,从一个侧面读解北京文化。作者将思想史研究、社会学批判及文本分析融为一体,通过敏锐的感受和独特的诠释,深入作家作品的精神世界,考察北京这城与人
本书作者考察了五四、大革命前后、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心理,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现象的描述,而试图探寻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注重追问文学现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因此具有思想上的深刻性。而她特有的感悟式的批评语言,鲜活而丰沛,饱含自己的生命体验,令人感到生命喷薄的力量,因此其批评本身也是"文学&
本书是文学研究中最见功力的作家论,以郁达夫、老舍、吴组缃、张天翼、沈从文、路翎、骆宾基、端木蕻良、萧红、张爱玲十人为主,论析了现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作者通过敏锐的感受和独特的诠释,深入到作家精神世界,再去对作品进行社会定性和艺术判断,从而她的每一个“作家论”便摒弃了主题先行,而最大可能地贴近每一个作家;对人的
在中国这个泱泱农业大国中,广大知识分子与乡村、农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对乡土、大地有着深广的感情。本书通过对大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探寻知识分子对土地、农民的文化感情及其精神联系,揭示了作家与乡村、农民之间的文化关系及其文学表达方式。论述因为融入了作者自我体验和感情而特具足以称为“风格标记”的抒情性,是此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子集兴替”是对中古学术史上私人学术著述方式由子书转变为文集的概括,并包括后世学者提出的子书与文集在著述性质与体例上具有一致性的诸多学术论断。“子集兴替”自清代学者章学诚始,亦颇受刘师培、余嘉锡、刘咸炘、程千帆等近现代学术大家瞩目,但很长时间以来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本书主要由
本书以抗战时期大后方中心城市重庆、桂林和昆明出版翻译诗歌较多的重要报纸与期刊如《新华日报》《大公报》《救亡日报》《抗战文艺》《中苏文化》《诗垦地》《文艺阵地》《诗创作》《诗》《文聚》《战歌》等为依托,探讨刊物作为传播媒介对诗歌翻译活动的影响与作用,并以译诗为研究对象,考察译入语国意识形态和主体诗学对译诗的影响与制约,以
著作以现代中国域外纪游文学为研究对象,首次对现代中国域外纪游文学的发生动力与内在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阐述,抓住域外纪游文学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进行纵深论述。试图阐释中国现代纪游文学与异域文化的关系,以及这种文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之间的关联。著作在吸收消化前期大量现代域外纪游文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在对中国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