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出版》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现代出版》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学术性刊物,以宣传党和国家出版政策、弘扬现代出版文化、反映改革发展动态、交流理论研究成果、服务现代出版事业为宗旨。本书是2019—2023年“媒体融合与传播”栏目刊发稿件的结集,内容涵盖媒体融合质变的关键问题
本书涵盖“上博讲坛”第二季讲座全部内容,研究对象不拘泥于馆内藏品,通过上海博物馆专家的解读,从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拓展更多文物研究视角,深入挖掘文物价值:耳熟能详的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究竟是完卷还是残卷?中国古代家具在晚明时期发展到巅峰,如何从其陈设及审美窥见当时的文人意趣?借助现代科技的“火眼金睛
记者们并未成功应对来自互联网的挑战,这一点给新闻业和民主的未来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部著作及时且有力地阐述了这一观点,也呈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为深入的一组美国报社民族志田野调查的结果。 戴维·莱夫认为,记者不能或者不愿意实施创新的原因有很多:部分因为他们的习惯,所谓积习难改;部分出于策略性的计算——他们发现变革的
本教材精选了近三年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三十五个代表性案例,从专业角度进行深度分析,为国际传播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支撑。 案例库从选题到分析严把政治关,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南,旨在培养国际传播领域的新闻传播人才。? 案例辐射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涉及政府机构、城市、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样化主体,涵盖了
本书是从日本对华的新闻侵略与殖民传播入手,探讨在侵华战争中日本借助舆论宣传为侵华战争服务的历史面相,进而揭示日本对华新闻战和宣传战的殖民性质。在日本侵华的压迫之下,中国新闻界为救亡图存展开了积极宣传,为动员抗战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们从新闻教育到学术建设,从人才培养到报业实践,针对日本的侵华开展针锋相对且卓有成效的斗
每个时代的发展都有与之相应的词汇标签,对这些关键概念和语汇的梳理在文献上通常呈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历史反观,即以当代的视角回顾过往,阐述某个历史时期内概念的传递与更迭;另一种则是关照当下,即以时代参与者的视角,对身处其内的重要概念或流行词汇予以现实解析。对于本书所涉及的议题,前一种方式非能适用。而后一种方式下,既有的文
教材,《视听传播》以视听符号为基点,以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为基本理念,详细探讨了视听传播涉及的相关领域,包括视听符号与视听产品、视听传播渠道、视听传播参与者、视听产品的创作与制作、视听场景的建构与作用、视听传播效果与评价方法、视听产业运营与发展、视听文化建构、视听传播伦理与规制九个方面,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视听传
本书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校学子的优秀文集,内容包括“我与新闻学院的相遇”“我在新闻学院的成长之路”“我的新闻梦”等。新闻学院在学科专业、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华中大新闻教育特色的发展模式。“当年喻家山下破土而出的一株幼苗,如今已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新闻
梁启超是一位近代传播思想之集大成者,他的传播思想吸收了中外传播实践和传播理论的成果,同时亲自参与传播活动,创办及协助支持的报纸杂志达29种之多,并以一个思想家、理论探索者的高度,不断总结和丰富新闻、传播的经验,自觉地梳理、辨析、概括传播现象和传播经验,形成了相对较为完整的、系统的传播思想体系。本书全面、详实地梳理梁启超
本书深入探讨了昆山市融媒体中心自2019年8月成立以来五年的改革与发展历程。作为江苏省首批县级融媒体中心试点,又身处“华夏第一县”,昆山市融媒体中心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创造了众多引人瞩目的“昆山现象”。本书详细阐释了昆山市融媒体中心在新闻创作、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在过去五年里,该中心不仅实现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