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岁时节日、日常生活、社会规约、生产商贸、游艺娱乐、民间信仰等七个章节。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时代化和科学化特色。可用于海内外传统文化推广宣传,也可激发和满足文化爱好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适用于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内外读者,是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尝试。
《仪礼郑注句读》是清代张尔岐所编撰的一部关于《仪礼郑注》的“读本”。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人。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旁及太乙、奇门之学。 《仪礼郑注句读》一书全录《仪礼》郑玄《注》,附以摘取的贾公彦《疏》,并加按断。其按照礼仪节目顺序,将经文分节标目,每一大节又划分诸多小节,每节首段标明起讫
《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清张尔岐撰。张尔岐以为世人苦《仪礼》难读,皆因不晓章句,后儒说解叠床架屋,反失经注原貌,认为欲明《仪礼》,当守者唯郑注、贾疏,故研精覃思,撰《仪礼郑注句读》,全录《仪礼》郑康成注,摘取贾公彦疏,而略以己意断之。又因经、注、疏文古奥难通,张氏撰著时于字句旁加句读,方便后学者阅读。句读为讲经之基础,
西南史诗是中国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在中华大地上根脉延绵。尽管在时代的洪流中,史诗的传统形式逐渐消退,但生长于民间,赓续于时间,承继于空间的西南史诗文化精神仍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并牢固地流淌于人民血脉。本书初步考察西南史诗的类型特征与文化空间、万物起源与文化想象、英雄轨迹与文化理想、原初意象与文化表达、演绎规律与文化价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活泼的笔调详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娱乐文化、婚姻文化、家庭文化、养生文化和丧葬文化的方方面面,力求既有知识性,又有可读性,以助读者对古人的饮食、娱乐、婚姻、家庭、养生、丧葬有确切而感性的了解。本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饮食、娱乐;中卷为婚姻、家庭;下卷为养生、丧葬。三卷各有十个章节,每章讲两个要点,并用两
本书收录有关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关键词约150个,涉及中国民众生活中常见的思想崇尚、岁时节令、人生仪礼、衣食起居、文学游艺五个部分。本书旨在通过梳理、归纳和总结一些特色鲜明、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关键词,挖掘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里的行为关切和思想文化,向世界展现承载在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民俗事项上的独特精神气质,
本书主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春节拜年、元宵赏灯、清明祭扫、中秋赏月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礼俗,介绍其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独特情趣等。每一个节日都有着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对传统美德的追求。作者将传统繁复的礼节习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清楚,追溯其起源,勾画其传承演变,剖析其精神内涵,书中还配有些许
本书主要通过通俗的语言,介绍古代音乐以及雅乐的教化功能,介绍礼乐教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战国时期,人们将古乐视之为雅乐,这些古乐是指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享时使用的正统音乐。以六代舞最著名,它们是《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部乐舞,相传分别创作于黄帝、尧、舜、禹、商、周六个时代。六代舞也称大舞
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孔庙释奠礼在历代的发展变化,让人们对烦琐的祭祀礼仪有更切身的体会。人们习称的“孔庙”,其实就是中国的“文庙”。文庙主祭孔子,而以“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等配享从祀。孔庙祭祀的礼仪称之为“释奠礼”。在这一祭祀过程中,文化传承与亲情延续的意味同时存在。将“师”纳入祭祀对象,成为中国文化
中国人自古以来极为重视“慎终追远”,古人认为据此可达至“民德归厚”的境地。本书作者将自身十数年的关于丧葬礼的研究,以及多年实地访查得到的信息统合梳理,结集成册,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丧葬礼的发展变化,以及丧葬礼包含的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灵魂的敬畏、对新生的憧憬和对永恒生命的追求等观念。丧葬礼是维系家庭、族群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