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居环境设计学的基础上,借鉴"自组织"理论,从学科交叉的视角重新观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移民人居空间-"城中村"、"类城中村"及其衍生人居现象,解析其内在的设计价值体系,以适应设计学科转型发展的需求。通过详实的人居案例,从狭义的城中村延展到更为广义的类“城中村”环境中,呈现出更加多远的主体。
本书属于“中国区域生态资源资产研究”丛书。编者在借鉴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环境质量价值量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总结现有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ecosystemproduct,GEP)核算案例的经验和成果,立足城市生态系统特征,明确城市GEP的概念内涵,在国内率先构建城市GEP核算体系,从大自然表现出
可持续发展不简单的等同于生态化或者环境保护,它是由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三个方面内容构成。因此,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使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都要协调发展。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和经济压力。如何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维持稳定的增长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该书总结了现存已有的理解气候变化之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维度的理论路径。尤其从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到气候变化之社会回应的影响因素,本书提供了一个关于气候变化之社会维度的翔实综述。为了改变有害于生态环境的人类行为和制度时间,制定公证和有效的环境政策,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增进我们对气候变化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至关重
加快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然要求。本书在深入剖析农村环境整治技术在北方的适宜性的基础上,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物质流分析、能值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北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建设、农村能源等关键技术筛选、设计与集成实证研究,以期优化技术运行条件和创新管理模式。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从“污染源—暴露途径—受体”的角度构建基于风险的区域土壤环境分级分区方法。重点介绍了工矿企业环境风险、土壤环境质量与风险以及环境受体脆弱性状况评估的指标体系与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开发了对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土壤环境分区提出对应的管理对策,同时将该方法成功运用到我国典型有色金属企业聚集区和石油化工
本书是复旦发展与政策评论第九辑,主要讨论风险社会中公共安全政策在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新进展,涉及到能源安全政策、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社区安全管理、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险政策改革等大量议题。
本书针对舰船、飞机等大型复杂系统,研究了其电磁环境效应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电磁环境效应的基本概念、发展演变过程和主要特点,结合工程实践,论述了大型复杂系统中的电磁环境效应工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典型应用案例。本书适合从事电磁兼容研究的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通信工程等专业研究生参考。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包括理论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对于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愈发深刻,对于建立一套科学而叉简约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和迫切。《可持续发展蓝皮书: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2018)》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和进行国际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丰富实践,开创性地
在创造人与自然和谐人居环境方面,中国历史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智慧。在提倡文化自觉与文化复兴的当代社会,从历史经验出发研究生态实践的本土模式也是生态文明推进过程中探索人居实践与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聚焦于都江堰灌区这一典型范例、通过丰富的历史素材的甄别梳理与分析研究,从营建、调适、治理、成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