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所在地,只有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保障,城市才有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书响应新时代的召唤,研究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地阐述评价大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原理,构建了“载体-荷载”视角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本书通过选取我国35个典型的大型城市作为实证研究样本
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关键基础作用。本书通过对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国内生态文明教育发展历程与实践的全面回顾,阐述了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发展、政策演进以及基础教育领域生态文明实践的发展逻辑与特色创新。面向未来,重点对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的逻辑构建、内容体系、实施策略与实施案例等内容做了详
基于国际国内面临的不确定风险,详细介绍了当前韧性城市的概念、内涵及演变历程,分析了韧性思维的适应性规划响应的技术方法;系统从自然、社会、功能、治理四个维度解析了韧性思维在城乡生态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并以典型案例、中国经验及横向对比的方式介绍了相关的国际经验借鉴与中国经验探索,最后结合当前疫情及未来不确定风险带来的挑战,展
本书基于《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诊断(2022)》中提出的“碳循环系统-过程管理”双视角,优化了体现八个低碳建设维度(能源结构、经济发展、生产效率、城市居民、水域碳汇、森林碳汇、绿地碳汇与低碳技术)与五个低碳建设环节(规划、实施、检查、结果与反馈)的矩阵型诊断指标体系。本书展示了作者团队开发的数字化诊断系统,帮助挖掘诊断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社会生态系统转型发展过程复杂多样,建立起了跨空间尺度上物质流、能量流等复杂的社会生态关联关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快速城市化和高强度工业化的一系列挑战,全球开始探索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转型路径,深入协调时空尺度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全方位生态关系。本书在对当前全球的社会生态系统转型、转型分析框架和多学科研究
生态网络具有减缓生境破碎化的负面影响、促进基因交流和物种迁移的重要功能,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种工具或框架,也是治理国土空间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重要生态节点的破坏极易引发生态网络的级联失效,从而导致区域生态安全风险。本书以全境位于黄河流域的省级行政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典型区,探索
本书稿首先聚焦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长效保护与治理,在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效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分析今后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面临的长期挑战,针对性地提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议。其次,在分析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长效保护与治理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祁连山及与之休戚相关的河西地区的
生态环境问题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我国跨行政区的地理形态分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区际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协调与联动现象。因而,如何平衡不同地区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协调不同地区的生态、经济等利益,是生态补偿必须正视的问题。本书在分析区际生态补偿模式、区际生态补偿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区际生态补偿各方利益博弈进行分析,建立区际生态
本书以泛河西地区环境与生态演变为主线,揭示了气候变化对内陆河出山径流影响机理,模拟了内陆河中游盆地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分析了疏勒河流域水环境变化,移民开发工程的生态经济效应、内陆河流域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和内陆河流域集成水资源管理实施状态及其绩效,旨在为现阶段泛河西地区内陆河的水资源和绿洲高效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当前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与农业中得以快速应用,中国在无人机遥感硬件与算法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了总结已有成果、推进无人机遥感技术在该领域的深度应用,本书系统梳理和介绍了可用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无人机与传感器、基本原理与方法、典型生态系统的无人机遥感监测应用案例。本书较全面的总结了当前中国在无人机遥感硬件与算法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