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各民族生态伦理文化,并将昆仑文化、大禹神话与青藏高原河源文化联系起来,分析了青藏高原各民族的资源观、环境观,指出了河源文化的内核就是生态文化,这对继承和保护好传统的文化精神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针对我国大型煤电基地开发生态损伤的系统控制问题,按照“减损开采”技术思路,以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典型区为例,介绍了大型露天矿生态减损型开采技术、采区生态促进性基质层与土壤重构技术、大型露天煤矿地下水库保水技术、大型井工矿地下水原位保护技术等源头减损关键技术,排土场地貌近自然重塑技术、贫瘠土壤提质增容与有机改良、极
本书立足于泰安市生态环境,针对近年来泰安市的生态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进行介绍,主要包括泰安市区域状况,泰安市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环境、生物多样性、噪声环境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泰安市固体废物的治理研究,以及泰安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保护方面的进展和策略等内容。本书可供生态、环境等相关专业的教师、本科生、研
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在部分地方试点探索推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与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企业环境行为评价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需求的不断发展,逐步演变为现在的环保信用制度。本书对我国环保信用制度多年来的实践与进展进行总结,并基于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我们期待与开展环保信用制度研究的专家或学者、推动或参与环保
《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1923)》又名《十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全套6册,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14—1923年间,考察我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的真实记录。该书不仅有作者详细记录的所到各地风土人情、环境物候、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情况,
《黄河流域十一年实地调查记(1923—1933)》又名《十一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23—1933年间,对我国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探寻考察的真实记录。该书不仅有作者详细记录的所到各地风土人情、环境物候、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情况,
本书结合我国山地多、平原少的地理格局,以西部典型平原城市——成都和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为例,比较两类城市在多中心转型下的城市环境绩效。本书基于空间视角,运用城市地理、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创新性地分析了我国平原城市和山地城市的多中心开发特征,定量揭示了其演化机制和环境绩效。本书每章相互独立又不失整体性,围
低碳建设是城市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科学诊断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理论方法是认识低碳城市建设现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进程的重要抓手。本书创新性地基于“碳循环系统-过程管理”双视角,构建了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诊断指标矩阵结构,解析了两个视角下的内涵,识别出体现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8个维度(能源结构、经济发展、生
中国东部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报告
本书在反映三峡水库蓄水后形成30m落差消落带背景下汉丰湖消落带生态系统变化及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十余年来在汉丰湖所进行的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实践,对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设计及实践进行全面阐述。全书共十章,完整概括了研究区域的环境概况、汉丰湖湿地资源、汉丰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消落带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