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15章,内容包括:亚氨基二乙腈,农药(精喹、胺草醚、草甘膦、土菌灵、克菌丹、灭菌丹、噻呋酰胺、氯氰菊酯、毒死蜱、联苯肼酯、萎锈灵、抑芽丹、啶酰菌胺等)共14种,染料(酸性橙67、酸性黑PV、酸性黄199、酸性红374、酸性红336、酸性红249、酸性红9、酸性黑172等)共82种,稀土(含放射性铀、钍),半导体(
本书是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新形态教材,介绍了数理统计分析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和软件操作,加强了统计分析和数据科学的融合。全书共12章,内容包括数据描述性分析及探索性分析、科学绘图、环境数据分布与假设检验、参数及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生存分析、降维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特
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亦是我国应对全球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本书重点阐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围绕“数据获取与融合、整合分析与理论突破、发展模型与评估及高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淮河流域**的湖泊,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调蓄湖泊和苏北地区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在区域防洪保安、城乡供水、农业灌溉、交通航运及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资源优势。本书共10章,从湖沼学的角度概述洪泽湖的自然地理、历史演变、社会经济,重点从水化学、沉积物、水生生
本书从地层地质条件和生态系统结合入手,研究了高原高寒地区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提出了治理修复的关键是查明生态地质层的破坏程度,通过人工干预构建来修复破坏的生态地质层。并针对青海木里矿区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论述了“一井一策”和“地质+生态”治理修复原则,建立了高寒煤矿区的生态修复模式,形成了治理修复破坏的生态地质
本书从全国湖泊和典型湖泊两个尺度,聚焦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科学,深入剖析和科学诊断湖泊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修复和管理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本书总体上按照历史纵向的宏观政策分析-截点市民的环境意识行为的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事件数据数据分析邻僻案例分析环境舆情事件的话语分析-.应用对策分析框架逻辑展开论述。研究认为,从运动式、应激开拓式到背离式再到倒逼式治理转型基本上立体、动态地反映了绿色空间治理的阶段特征与变迁逻辑。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数量先升后降,依赖于民众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项目5的部分研究成果总结。书中从陆源污染物入海的控制、海岸带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灾害的综合防控、基于生态系统优化的海洋生物资源增效、近海健康与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估及沿海产业战略布局五个方面阐述了近海与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技术及装备研
本书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由公里格网到地区、国家,定量揭示了尼泊尔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地域特征,为促进尼泊尔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做出贡献。
生态博物馆是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的重要产物,作为一种“反传统”的博物馆新类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书译自彼特·戴维斯(PeterDavis)教授著的《生态博物馆:地方感》2011年英文版,是一本全面介绍生态博物馆缘起、理论与全球性实践的书籍。书中大量的实践案例对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