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堪称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长、数量多的教育机构,但学术界一直对之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中国私塾史》意欲突破宏大叙事和历史目的论在教育史研究上的局限,眼光向下,深入私塾的教育现场,以翔实的材料,探讨私塾的发展历程、私塾的各种类型、私塾教育的具体内容与特点、私塾教师与学生,及近代社会以来私塾所受到的冲击与所做出的应对。
《中国私塾史》在内容安排上既有整体性的叙述,又有一些专题性的研究,并对近代以来私塾在社会剧变和教育转型中的历史命运作了重点剖析。私塾是中国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的产物,在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的时代是注定要被淘汰的。看待私塾要有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既不宜以现代教育理论横加指责,也不宜以怀旧的心态迷恋颂扬,而应认真审视它曾经存在的理由,分析它不得不消逝的原因。
蒋纯焦,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教育史。*有《一个阶层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师研究》《山重水复:1966-1976》(“共和国教育60年”丛书之二)、《中国传统教师文化趣探》等,主编《中华大典·教育典·教育政策法令部》《育才之道——上海育才中学校史(1901——2011)》。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研究成果曾获省部级科研奖励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
第一章 历程
一、从“家有塾”说起
二、汉魏的“馆”“舍”
三、唐代私塾的兴起
四、宋元私塾的发展
五、明清私塾的鼎盛
第二章 类型
一、散馆
二、家塾
三、村塾
四、族塾
五、义塾
第三章 教学
一、塾舍
二、读书之序
三、诵读之法
四、书写
五、算术
六、属对
七、作文
第四章 读物
一、字书
二、伦理道德读物
三、历史读物
四、文学读物
五、常识读物
第五章 塾师
一、为什么做塾师?
二、塾师的延聘
三、富不教书?
四、不只是束惰
五、社会活动
六、日常生活
第六章 生徒
一、入学年龄
二、学规
三、体罚
四、人生出路
第七章 冲击
一、新式学校的发生发展
二、兴学堂废科举
三、私塾与学校并举的二元结构
四、私塾的衰退
第八章 改良
一、为什么要改良私塾?
二、谁来改良私塾?
三、如何改良私塾?
四、成效与不足
第九章 消失
一、私塾最后的历史命运
二、私塾命运的原因分析
三、私塾消失的两重意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