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牌管理的教材,现在市场上已有多种版本。之所以会萌生再编写一本教材的意念,是因为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感现有的品牌管理教材在使用上存在着诸多不便。有的教材案例丰富,编排生动活泼,却失之于学术性不够强,不能引领学生领会并掌握该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发展成就;有些教材虽然学术性很强,把前人在品牌管理学科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几乎一网打尽、悉数收录,但这种简单摘录,过多罗列理论流派、学术观点的做法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即有些理论还不够成熟,或者有些学者的学术观点分歧比较大甚至完全对立,全盘收录、简单摘抄很容易造成读者思想上的混乱,无法掌握品牌管理的主旨要义、基本原理和知识。还有部分品牌管理教材干脆把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传播学教材的相关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品牌管理教材中来,使得品牌管理变成了拼拼凑凑、学科边际不清的一锅“乱炖”。
有鉴于此,本教材的编写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一)谨守学科分际,知识全面准确
品牌管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尽管这门学科跟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学、广告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品牌管理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吸收并融进了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概念,有些品牌管理重要概念、理论的创立者本身就是营销学大师(如菲利普·科特勒)或广告学大师(如大卫·奥格威),但品牌管理毕竟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内容,在管理实践中有自己的使命与目标,品牌管理教材可以借鉴上述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但不能大段大段不加甄别就把这些学科的教材内容直接搬用过来。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对相关知识严加梳理和筛选,确保学科内容既涵盖品牌管理的重要知识概念和原理,同时又不跨界简单照搬其他学科教材内容;对于品牌理论界的学术流派和研究成果,本着“理论为实践所用”的原则,重点筛选出对当今企业品牌建设的实践活动具有实实在在指导意义的理论与学术成果加以介绍。有些理论虽然反映了研究者在品牌管理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但如果过于生涩、抽象,或者牵强附会、操作性不强,也会被本教材摒弃在外。因为这类理论不光对于企业品牌管理实践缺乏指导意义,而且加深了读者理解上的难度。因此本书既收录了国内外品牌学者的重要学术观点,又详略得当,难易适中,学科分际清晰。
(二)学科体系完整,逻辑结构清晰
本教材以企业品牌管理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为基点,构建起品牌管理的主体知识框架,根据品牌管理过程的基本顺序,把全书分为三大版块:第一部分是品牌的培育,包括品牌概述、品牌管理概述、品牌识别管理、品牌定位管理、品牌设计管理、品牌传播管理六章;第二部分是品牌的运营,包括品牌延伸管理、品牌组合管理、品牌更新管理三章;第三部分是品牌的维护,包括品牌资产管理和品牌维护管理两章。
(三)立足学术前沿,展现作者观点
本书作者曾经师从上海财经大学知名营销学者晁钢令教授和知名品牌学者王新新教授,得到两位教授指点,受益匪浅,对国内外品牌管理理论和研究现状有较深的了解,因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能够立足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尽可能把品牌管理研究的新成果反映在内;此外,本书作者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学、品牌管理、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工作,在长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对各门学科深入研究、融会贯通,结合企业实践调查,在有关品牌管理的许多问题上具有自己的关注点和见解,这些研究心得和观点在本书的写作中也一并呈现。
(四)案例资料丰富,语言表达浅显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深感学术为社会所用、为企业所用、为实践所用之重要性,因此除了在理论流派、学术观点的甄选上摒除那些过于晦涩、对企业实践缺乏直接指导意义的品牌理论之外,在编写中收集了。大量中外知名或不知名企业在品牌管理实践中的成功或失败案例,图文并茂,尽可能以一种生动直观的方式来阐释品牌管理的核心理念与基本概念,在行文上语言尽可能简练平实,杜绝华而不实、莫测高深的辞藻。同时作者也注意避免走另一个极端,即选材和表述猎奇、媚俗、哗众取宠,保持了一本专业教材应有的严肃和尊严。
本书是在学习和参考了大量中外学者的学术著作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书中吸收了很多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尽可能在书中注明出处,但尽管如此,因为参考到的著作和学者太多,难免挂一漏万、有所疏失,在此谨表歉意。对于各位学者的学术观点对作者的启发和帮助、对于本书的重大贡献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的出版受到东南大学出版社编辑孙松茜女士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许多专业问题也是经孙编辑的精心修改得以完善和提高。可以说没有孙编辑的热心帮助就没有这本书的顺利问世,在此表示最深切的谢意!还要感谢我的同事蒋淑华博士,她帮我完成了书中绝大部分图表的制作。最后,由于本书作者的理论水平、学术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有所不足,难免存在疏漏甚至错误之处,敬请各位读者和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以便作者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