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的故事》一书中,作者以简洁精练的文笔描述了地球形成的历史和人类发展史。阅读本书,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历史获得一个总体的认识,并感受到作者追求和平、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英国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尤以科幻小说创作闻名于世。1895年出版《时间机器》,随后又发表了《莫洛博士岛》、《隐身人》、《星际战争》等多部科幻小说。其史学巨著《世界史纲》影响深远,被誉为“世界之书”。《文明的故事》则是它的大众普及版,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第1章空间里的世界
我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还远远不够。200年以前的人们只知道最近3000年之内的历史;3000年之前的历史,只是一个个传说和一段段遐想。我们这个文明世界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被这样教导并信服:公元前4004年的一天,这个世界突然出现了,至于这一天到底是春天还是秋天,权威人士们众说纷纭。这种近乎荒谬的误解基于希伯来《旧约》的生硬解释,也源于神学式的主观臆断,早已被如今的传教士们摒弃了。人们都普遍认为,就表面看来,我们生存的宇宙早已存在,甚至可以追溯到无限遥远的过去。当然,这些表象也可能存在误差,这就好比将两面镜子放在房间的两头,你看到的房间仿佛永无尽头。然而,那种认为人类生存的宇宙只存在六七千年的观念,已经彻底被抛弃了。
如今,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球体,它呈现出一个稍扁的橙子形状,直径大约为8000 英里本书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很多数据和历史情况等,跟现在的认识具有较大的差距。。大概在2500 年前,就有少数明智之人意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然而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地球是一个平面,还对其与天空、恒星、行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今天看来十分荒谬的观点。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以地轴(比地球的赤道直径短24 英里)为中心,每24 小时自转一周,这就是昼夜交替的原因;同时,地球沿着稍不规则且略有变化的椭圆形轨道,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变化,最短为9150万英里,最长为9450万英里。
月亮是绕着地球运行的一个较小球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239 万英里。地球和月亮并不是仅有的绕着太阳运行的星球,除此以外,还有水星和金星,它们分别在距离太阳3600 万英里和6700 万英里的地方。在地球运行轨道之外,除了无数可以忽略不计的带状小行星之外,还有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距离太阳分别为14100 万英里、48300 万英里、177820 万英里和279300 万英里。这些以百万英里计的宏观数字实在太抽象。如果我们将太阳与行星之间的距离按比例缩小到可以理解的范围,读者可能就很容易接受了。
倘若将地球描绘成一个直径为1 英寸的小球, 太阳就是一个直径为9 英尺的大球,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323码,也即约1/5英里,步行四五分钟的路程;月球好比一粒距离地球25 英尺的豌豆。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有两颗内行星,即水星和金星,它们距离太阳分别为125 码和233 码。这些星球的周围是空旷的宇宙,直到地球之外175 码的地方,才可以遇到火星。木星大约在1英里处,它的直径为1英尺;土星的体积稍微小一点,在距离地球2英里的地方;天王星在4英里处,海王星在6英里的地方。再往外围数千英里的范围内,只有细微的尘埃和悬浮的稀薄蒸汽,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按照这种比例计算,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在40万英里之外。
这些数字可能会让人们产生感慨:戏剧人生的舞台是多么空旷与寂寞啊!
在这片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中,我们真正知道的只是地球表面的生命而已。这些生命中,生活在地下的,最深不超过3英里深,可是地表与地心的距离为4000英里;同样,生活在地表的,最高不超过5 英里高。除此之外的茫茫宇宙,空无一物,死气沉沉。
最深的海洋挖掘也仅深入到地下5英里。飞机的最高飞行纪录也不过4英里而已。曾经有人乘着气球飞到7英里的高空,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任何鸟类都不可能飞到5英里的高空,有些小鸟和昆虫试图被飞机带到高空,但在远远低于此高度时,就早已失去了知觉。
第2章时间里的世界
最近50年来,科学家们对地球的年龄和起源作出了很多精确和有趣的推测。由于这些推测涉及深奥的数学和物理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对此进行简单总结。事实上,如今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太过落后,除了主观推测之外,别无它果。从总的趋势来看,地球的估测年龄越来越长。现在看来,地球可能是一个自我旋转的独立行星,而且绕太阳公转已经20多亿年了。也许地球实际的存在时间更悠久,悠久得远远超出了世人的想象。
太阳、地球以及围绕太阳旋转的其他行星早已独立存在很久了,在此之前,它们或许只是凌乱散落在空中的一个大旋涡。通过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到广阔的天空中有一些闪闪发光的螺旋状云朵,它们看似在围绕一个中心旋转,这就是“涡状星云”。很多天文学家设想,太阳和它周围的行星也曾经是这样的旋涡,它们如今的形状是凝聚作用的结果。这种凝聚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正如我们推测的10亿年之后,地球和月亮才变得清晰。那时,它们的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得多,它们距离太阳更近,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也快很多, 它们的表面还处于炽热或熔化状态。其中,太阳是宇宙中一个超大的火球。
如果我们回到悠远的过去,追溯地球的最初状态,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与今天大相径庭的另一番景象:地球更像是熔炉内的炉膛,或是岩浆冷却凝固前的表层。我们看不到液态水,因为所有的水分都在黄磺蒸气和金属蒸气中化为乌有。在其下方,是翻滚沸腾的熔岩海洋。太阳与月亮的眩光,匆匆穿过弥漫着火云的天空,犹如赤热的焰火飞掠而过。
几百万年的悠悠岁月一晃而过,那一番熊熊火海的热烈景象已经慢慢隐去。天空中的水蒸气化成雨水降落下来,头顶的空气也变得更加稀薄;在这片火海中,那些凝固熔岩的大块熔渣时而浮现,时而下沉,时而被其他漂浮物取而代之。太阳和月亮距离地球越来越遥远,体积越来越小,运行速度也越来越慢。月亮的体积很小,因此早已冷却到白炽温度以下,有时遮住阳光形成月食现象, 有时反射阳光形成满月景象。
就这样,地球在漫漫岁月中极其缓慢地变化着,终于演变成我们现在居住的模样。最后出现了这样一番场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云,于是,第一场雨淅淅沥沥地落在了第一层岩石上。在此后的数千年中,地球上的大部分水依然会蒸发成为水蒸气。而滚烫的溪流会夹杂着碎石与沉淀物,奔腾在凝固的岩石之上,然后冲进池塘与湖泊。
最后,便形成了我们人类繁衍生息的地球。如果我们可以拜访那时的地球,我们的眼前将是如此景象:狂风怒吼,暴雨骤泻,遍地熔岩,土壤全无,寸草不生。狂风的强度超过了最激烈的龙卷风;倾盆暴雨猛击着我们如今温暖舒适的地球,那种情境不堪设想。瓢泼大雨从我们身边倾泻而下,夹杂着岩石碎屑,汇集成一股股洪流,冲刷出一条条峡谷与沟壑,最终将沉积物冲进最古老的海洋。我们可以穿过云层,清晰地看见巨大的太阳从天空掠过,随着太阳、月亮的运行,其后便是频繁的地震与地表上升。如今的月亮一直保持一面朝着地球,可是当初,它也曾大幅自转,展现着自己深深隐藏的另一面。
几百万年过去了,地球年龄越来越大,白天越来越长,太阳离地球越来越远,阳光越来越温和,月亮的步伐也缓慢下来;暴风骤雨的强度变得弱小,原始海洋里的水不断增多,奔流成海,从此以后,我们的地球穿上了海蓝色的外套。
然而,那时的地球上仍然没有生命;大海了无生机,岩石上一片荒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