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机械制造工艺学基本理论 工程案例的框架编写,主要包括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机械加工工艺设计、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精度控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控制、机器装配工艺设计、先进制造技术与模式、复杂工程问题求解能力实训等9章。*后一章通过7个典型机械制造工艺案例开展工程实训。本书也介绍了工业4.0中机械制造工艺的新变化。
本书不仅适用于机械类专业的初学者,对已有较多机械制造行业从业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同样有较大帮助。可作为高等院校专业教材,也可供机械制造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和培训。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本书内容的传统称谓,其实质是高阶、高层次机械制造技术。它承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在金属切削原理、常用金属加工方法、金属切削机床等内容基础上,深入阐述保证或提高机械零件加工精度与机器装配质量等的方法与技术。
感谢读者和用户对本书第1版的支持!在吸收第1版使用反馈信息的基础上,结合编者十余年国企车辆研发经验和十多年高校教学经验,布局第2版内容。在第1版的基础上,本书增加了复杂工程问题求解能力实训内容,强化了数控加工工艺和增材制造等内容,增加了与工业4.0相关的机械制造工艺等内容,增添了机械制造工艺学理论的支撑素材(书后附录),贯彻了新的国家标准。为了便于读者参与国际交流与学习,附录L列出了机械制造工艺术语中英文对照。
我们在编写过程中仍然延续第1版的基本写作思想:
写一本容易读的书;
写一本实用性强的书。力求使教师易教,学生易懂。一方面,读者读起来感觉内容很简单;
另一方面,我们努力使书中内容与工程现实接轨,努力缩小校园教育与社会职场需求的差距。
本书主要特点如下:
(1) 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本书具有完整的机械制造工艺学知识体系。在内容结构上,努力使知识阐述更加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更加符合人类认知规律,并富有启发性。
(2) 重点突出,易读易懂突出工艺设计的课程主线,加强机械制造工艺与产品结构协同设计意识。全书叙述简明,论述精炼,适应快节奏生活,追求良好的阅读体验。本书进行了易读性和易懂性设计,避免大量专业知识涌现对读者造成压迫感和窒息感。
(3) 能力培养,接轨职场机械制造工艺是机械行业的一项重要工程实用技术。本书强化了实用性知识内容的阐述,强化了理论阐述与工程实际的联系,采用统一的理论与方法贯穿全书。追求以不变之理应万变事物的能力,切实提升读者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缩小校园教育与职场需求的差距,拉近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距离。
(4) 阶梯难度,学教发展面向不同读者的需求,内容采用梯级化设计,前八章为一般机械制造工艺理论讲解,第9章为复杂工程问题求解能力培养内容。既面向各类型高校学生大众的需求,也面向高校及社会卓越人才需求。顺应当前学习与教学方式变革,满足如大众教育 卓越人才培养理论 应用案例必修 选修课堂教学 课外自学等多种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适应专业认证和卓越人才培养的需求。
(5) 融合数控,典型示范针对当前传统机械加工方式与数控加工方式并存的现状,融合传统机械加工工艺设计与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内容,配备典型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等内容,起抛砖引玉的示范作用。
(6) 体现发展,面向未来在内容取舍等多方面反映行业技术发展变化。增加了基于模型的工艺设计(工业4.0时代的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强化了增材制造(3D打印)等反映新技术发展的内容。面向智能制造和工业4.0等制造业变革,引入工业信息化、智能化思想与观念,适应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 CPS)在制造业的推广应用。
本书内容按阶梯难度设计以适应多种课时安排,可以方便依据教学计划编排授课内容。特别建议除课堂教学外,另配备一定数量的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等内容。
对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来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tonglichang@126.com与作者联系,可以获得相关的教学支撑资料。
对于自学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外,选一本机械制造工艺手册作为参考资料,作为对本书内容的补充,预期将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本书编写分工如下:
第4、5章主要由佟志忠编写,其余部分由常同立编写。全书由常同立组织编写,并完成统稿和校稿工作。常悦参与书的结构设计和易读性设计。郭志鹏、潘正琦、和建增协助编写。东北林业大学王述洋教授对本书进行了审阅。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