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总结前人经验,更好地理解边栏与印文的关系,以及其在篆刻艺术美学方面所起的作用,《中国印章边栏史》笔者将历代印章边栏的特点作一梳理归纳,分门别类。并以此为纲,对边栏的各种形式进行专题讨论,究心于斯十多年,遂成《中国历代印章边栏演变简史》,此书2002年11月由辽宁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填补了篆刻领域专题空白,反响强烈,受到书画各界多方关注。十多年过去了,艺术在发展,认识在提高,边栏在创新,审美在完善。为让边栏更好地发挥作用,更进一步交流同好,笔者深思熟虑,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陶器、陶拍、工具等器物边框形态的萌生、孕育,到明清及近代文人印章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印章边栏,纵横采纳,上下借鉴,以作品为证据,力求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补文修订,遂成《中国印章边栏史》面世,以飨爱好篆刻的读者。
一件成功的篆刻作品,应该是印文与边栏互相映衬,互相协调,相辅相成的艺术品。印章的边栏不仅仅是印章的边界、护栏,而且是印文的延伸,是印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在印章艺术这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之中。所谓边栏一般是指:一、印章的外围边界;二、印文中的分格界栏。构成边栏的线条可粗可细,可光洁可残破,可单行可双行,可朱白相间,也可用灵形、几何纹、异形图案饰在印文周围,以作边栏用。有一些朱文印只有印文而看不到边栏,属无边栏式印章,其实它亦是在一个无形的边框内设计布白,这类朱文印往往很巧妙地借用印文周边的点画作边栏用。纵观历代印章,无论哪个时代,其边栏的特点,总是与印章的总体风格密切相关,总是与印章的格调保持一致,凭借印文的疏密、虚实、线条的粗细、轻重为依托,随印文变化而变化,红花绿叶,交相辉映,更臻完美。因此,边栏与印文具有有机的、唇齿相依的整合关系,边栏是在印章章法的基本格调下产生的,研究边栏问题,对认识与确立边栏在印章艺术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发展、弘扬印章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实际意义。
在诸多篆刻理论著述中,论述印章边栏问题的,最早要算宋代米芾的《书史》,再就是元代吾丘衍《三十五举》,明代何震《续学古篇》卷上、徐上达《印法参同》、沈野《印谈》、清代吴先声《敦好堂论印》、冯承辉《印学管见》、陈沣《摹印述》等,均有提及边栏之语,然深论和创见不多,没有把边栏在印章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明清文人印代表,流派印人丁敬、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家出世后,对边栏有着多方面的探索与突破,但对边栏亦无专著。邓散木的《篆刻学》对边栏问题也是简略行文,未作深入论述。
为了总结前人经验,更好地理解边栏与印文的关系,以及其在篆刻艺术美学方面所起的作用,笔者将历代印章边栏的特点作一梳理归纳,分门别类。并以此为纲,对边栏的各种形式进行专题讨论,究心于斯十多年,遂成《中国历代印章边栏演变简史》,此书2002年11月由辽宁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填补了篆刻领域专题空白,反响强烈,受到书画各界多方关注。十多年过去了,艺术在发展,认识在提高,边栏在创新,审美在完善。为让边栏更好地发挥作用,更进一步交流同好,笔者深思熟虑,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陶器、陶拍、工具等器物边框形态的萌生、孕育,到明清及近代文人印章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印章边栏,纵横采纳,上下借鉴,以作品为证据,力求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补文修订,遂成《中国印章边栏史》面世,以飨爱好篆刻的读者。
第一章
第1节 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和夏代
第2节 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第3节 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第4节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第二章
第5节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第6节 秦代
第7节 汉代
第三章
第8节 三国时期(220年-265年)
第9节 西晋
第10节 东晋十六国时期(317年-420年)
第11节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
第四章
第12节 隋代
第13节 唐代
第14节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
第15节 北宋、辽代
第16节 南宋、金代
第五章
第17节 元代
第18节 明代
第六章
第19节 清代
第20节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附录 中国历代印章边栏总汇
朱文边栏总汇
白文边栏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