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对中国气候和环境变化事实、影响和脆弱性以及减缓对策系统评估的基础上,聚焦观测到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演变及其成因、未来气候变化及风险预估、适应与减缓措施及行动成效、具有气候恢复力的发展路径四个方面,通过综合集成,凝练得出核心结论。在变化事实方面,重点关注了极端事件、人类活动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
本书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编写,全书共分为5篇17章。第1篇系统梳理了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和重要意义,总结了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和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第2篇主要梳理了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进展、中国工程院开展的系列生态文明战略研究成果及国内部分智库生态文明研究的成果。第3篇主要总结了中国生态
本书面向可持续生态系统管理,提出了“本底调查测度—多维认知—科学识别—价值重塑—规划调控—政策引导—技术支撑”,从理论到实践的生态空间保护和监管研究范式。以全国、沿海地区、典型城市等不同尺度区域为研究对象,针对人类活动影响调控、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效能复合等可持续生态系统管理目标,从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
本书以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数据为基础,从投入产出角度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国家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了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指标体系,客观评价了我国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布局与现状,定量评估了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探讨了我国自然资源领域国民经济行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反映出的创新现状,开展了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带和沿海
本书全面解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胁迫关系。全书共分8章,阐明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时空演变格局与模式,识别了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子,建立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模式研究框架与识别方法,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范式,阐明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策略。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版)针对环境类、地理及资源环境等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与特点,系统地阐述了环境管理与规划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法。全书分为两篇。第一篇介绍环境管理的内容,包括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我国环境管理的体制和国外经验,并对区域、废弃物、自然资源、企业和风险的环境管理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二篇
本书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国家急需研究的重大命题,全面系统地梳理了黄河生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础数据资料,综合运用资料整理、统计分析、莫兰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面板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指标构建及综合评价、数据包络分析、耦合度模型、
本书立基于-个新的内容架构,在综合利用前期环境冲突、环境群性事件、邻避问题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将概念辨析放在中国环境群体性冲突的独特情境之下来展开,然后,按照从环境匮乏到环境冲突,再从环境冲突到环境群体性冲突的思维逻辑形成本研究核心分析架构的搭建,后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设计了基本原则和预防指标体系,并给出
本书研究甘宁青“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在明确“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内涵和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入户调研,从村民的视角了解甘宁青“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总结“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为西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本书面向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全要素、全流域、全部门、全领域的全域理论框架,结合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政策文件,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以空间外溢性和外部性理论方法作为切入点,以重点项目区和重点城市群为主要实证区域,展开了理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