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一个弱者的视角出发,讨论了弱者的生存处境;阐明了弱者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思考的必要性;在追问意义的层面指出了弱者的人生价值;讨论了弱者的种种生活困境和文化心理动因;提出了弱者获得尊严、追求自身和谐的精神出路。
阳明心学是儒家经典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本书融会贯通儒、释、道文化核心,将心学中的精髓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加以阐述,并结合实际生活,向读者讲述,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我们应当怎样运用心学的格物致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如今的生涯发展面临科技与职场的急剧变化,从生涯教育到生涯咨询都必须顺时而动,因机以发。本书特别强调了在目前这种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如何拥抱变化与不确定的现实,维持生涯规划的平衡与发展,选择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书中不仅深入探讨了生涯规划的中西方理论,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操作指南,囊括了目前流行的主要职业生涯规划
柏拉图的《克里同》讲述了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在狱中与友人克里同的一段谈话。与苏格拉底的许多其他交谈者不同,克里同是一个普通人,而非一个颇具哲学天性的爱智慧者。因此,苏格拉底与克里同之间的谈话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哲人苏格拉底在面对普通大众时的态度。普通人克里同希望苏格拉底从狱中逃走,因为他认为能够活命而断送性命是不正义的。苏格
当前,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像人类,我们的社会、经济和人性也在经历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巨大的变化。心理学家托马斯认为,人工智能虽然让日常生活变得更便捷,但它也在恶化我们的不良倾向,使我们失去人性,变得更像机器,比如更加分心、自私、有偏见、自恋、任性、可预测和不耐烦。 托马斯研究了人类智能的典型特征在与AI互动中的
学业、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需求,自我发展挑战等给现代人带来或多或少的情绪困扰。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有利于个人保持平稳饱满的精神状态,从而更好地应对种种现实困境,并从挫折中汲取心理成长的养分。 本书内容来自“我们的太空”公众号“心灵加油站”专栏,精选了一批围绕积极心态、应对压力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发展自我意识和学会自我接
本书在“克己复礼”问题溯源的基础上,从礼的精神性入手,重审孔孟“礼”论的精神性意涵,并以汉代、魏晋、两宋、明清等时期为节点,梳理了“克己复礼”的诠释流变,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克己复礼”诠释彰显出的不同风貌。本书特色和优势在于对克己复礼的诠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读。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更加注重对于“克己复礼”的
《哲学评鉴》的第一、二辑已于2022、2024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在学界收获了积极的评价。第三辑以“文本、认知与情感”为主题,收录原创论文5篇,综述2篇,书评3篇,以及评审与修订。原创论文涉及跨世界可知性、认知现象性、图像表现理论、老子道论和中国古典哲学解释方法论。两篇综述介绍了当代情绪哲学研究中的恰当性问题
杨逢彬,语言文字学研究者,湖南长沙人,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论语译注考证》是杨逢彬先生的一部最新学术著作,旨在对《论语》这部儒家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本书着重从语言学、文献学的角度,对《论语》中的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不仅对《论语》的原文进行了逐句逐章的详细注释与翻译,还从语言的历史性、
周易将阴阳定位为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要素,是万物孕育、生长、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构成了周易辩证逻辑思维的核心要素。本书通过对周易美学的体例编排、内涵释义、经传解读以及同西方哲学美学的比较分析,旨在阐释周易美学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