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在对“审美”这一行为有个整体的认识之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并以此种审美观为指引进行具体的审美实践,让他们在展厅中、舞台前、自然里,自由而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愉悦。这是作为一名美学教师的理想,如果能够成功,那么笔者对美学的研究就是有意义的。
本书从横、纵两个维度透视康有为的经学革新。横向维度上,以历时性的方式,对康氏经学革新的背景、动因、目标、过程、措施与结果进行充分揭示;纵向维度上,通过对比康有为经学与传统经学的差异与共性,把握康氏经学的革命性所在。本书从重建经学的普遍主义为视角出发,以康有为的经学作为研究主体,将康有为的经学革新置于经学史与时代问题的双
上帝存在论证是西方哲学史和宗教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它的目的是为有神论信仰提供理性支撑。本书按照本体论论证、宇宙论论证、目的论论证、道德论证和实用主义论证分章论述不同的上帝存在论证,不同哲学家对其的维护或批判,以及马克思对之的批判。实事求是地展现了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宗教是现实世界的虚幻反映,上帝只是人的自我意识的
\"现象学并非固定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一场思想运动、一种哲学姿态。“回到实事本身”关注的是意识的发生、生存的经验、意义的建构。现象学家乐于凝视那些被传统哲学和日常认知忽视的范畴,比如身体、情感、潜意识、遗忘、缺席、边缘领域、日常生活等等。以现象学之名,当代哲学打开了丰富的研究论域,本书尝试呈现其中的一小部分。比如,以现象
\"本书是德国著名现象学家和诠释学家费迪南·费尔曼的最后一部作品。其中,作者从生活世界的不同层面出发,探讨了“人之存在”这一永恒难题。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数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普罗米修斯从枷锁中解放出来,但这些关于人之存在的终极问题却不应被技术驱散:我们来自何方?我们是谁?我们何以成人?每个人的生命皆有独特性,费尔曼希
本书旨在尽可能多地依据文本,尽可能多地结合其语境,对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作出较为全面、较为系统、较为深入的阐释。全书分6章。其中第1章旨在将作为哲学家的莱布尼茨的一生刻画成其酝酿、阐扬、完善和进一步深化其哲学体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一种历时性考察。第2—5章,则可以看作是对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一种逻辑的或
\"?现象学和分析哲学是否水火不容??认知科学要完全拒斥现象学吗??现象学能否对认知科学有所贡献,以及从中获得灵感??人能否被还原为“缸中之脑”??面对AI、大数据、算法,我们如何为“人的存在”辩护??我们的性别、身体、民族等观念是如何被塑造的??自然化的现象学,在何种意义上不可能,在何种意义上可能??一门结合现象学、
教材,全书共有11章,第1章为针对工程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概述,包括工程与工程的社会性内涵、工程伦理概述、工程可持续发展概述,以及工程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8个关键议题;第2章至第10章分别对各个关键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基于上述议题,第11章对新时期工程人才的工程社会意识培养与工程伦理教育进行了思考。本书提供了工程社会意
本书是衍慈法师对《四十二章经》的解读。《四十二章经》是第一部汉译佛经,共四十二章,内容上讲了出家、在家应精进离欲,由修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包含了佛教修行的基本纲领。总的来说,佛教的修行就是消除烦恼,证得菩提。为此,本书在出版时取名为《消除烦恼的42条法则》,希望现代人通过阅读本书,学习两千多年前的佛陀智慧,认识烦
《孔孟以后的孔孟》通过深入探讨汉代和六朝时期不同典籍对孔孟及其弟子的诠释,揭示了孔孟思想在后世的演变与重构。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的实例,展示了孔孟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和影响力,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孔孟思想的魅力。